您现在的位置:中国学院奖>> >> >>正文内容

第10期《流行色》杂志2017

 

民族城市色彩建设之“尚色传统”
——再谈呼和浩特大南街历史街区改造问题
 
内容提要:从 2007 年内蒙古自治区成立六十年大庆至 2017 年的七十年大庆的十年时间里,呼和浩特市玉泉区对以大昭寺为核心历史街区进行了两次大的改造建设。两次改建工程在文化及色彩定位上发生了较大变化,由 2007 年亮丽蒙元文化色彩转变为 2017 年沉稳的明清山西砖灰色调。笔者通过问卷调查发现民众对目前改造结果并不完全认同,表示并非期望中的呼和浩特色彩,缺乏地域特色。本文就这一问题做了阐述,并指出蒙古族的“尚色”传统才是呼和浩特市环境色彩建设的源头,也是呼和浩特市打造特色城市的有效手段。
关键词:历史街区 环境色彩 尚色传统 色彩定位
 
   呼和浩特市作为内蒙古自治区首府城市,从 2007 年内蒙古自治区成立六十年大庆至 2017 年的七十年大庆十年时间里,玉泉区进行了两次大的改造建设,有成绩也有不足,有收获也有思索。从两次大庆前夕的街区外立面装饰改造来看,文化内涵的表达日渐被重视,改造水平和建造质量日趋提高,但反映出来的问题是:历史街区文化定位及色彩定位不准确、视效平庸,缺乏专业指导意见及长效管理机制,由此,才出现了短短十年时间,历史街区风貌及色彩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一现象反映出城市规划及建设还不够成熟,需要投入更多的研究与思考。
   呼和浩特市玉泉区是老城区,同时也是历史文化最为集中的城区,玉泉以大召寺为核心,以景观改造重点街区的大南街为主街,北起大召前一巷,南至西尚义街;东起大南街,西至西顺义街,2007 年与 2017年均属于改造重点。改造内容包括建筑墙面,屋顶,门楣,窗户,广告,外挂设施,街灯照明,花坛,绿植,浮雕围墙,道路铺装等。
 
一、2017 年街区改造环境色彩定位存疑
   2017 年改造将街区建筑文化定位由 2007 年的蒙元、蒙藏风格转变为明清时期受中原文化影响下的砖木建筑风格定位;建筑装饰色彩基调也由亮丽的地域色彩调整为含蓄的石砖灰调。2017 年,笔者通过问卷了解民众对改造后街区色彩的评价,同时也了解民众对于民族城市色彩心理的诉求是什么,这一基础工作真实而准确的反映了城市建设中的色彩走向。在 100 个人的问卷(如图 1)中,67% 对认为目前街区灰色过多,显得压抑;将近三分之二的被问询者更期望看到亮丽多彩或蓝白纯净的草原城市,人们对失去地域色彩,而单纯追求时下流行的“高级灰”持质疑态度。
 
图 2 2007 年大南街街景
图 1
 
   2017 年的改造在建造质量上有了很大提高,采用石材与优质防腐木装饰街区临街建筑外墙,这与2007 年相比改善许多,得到百姓们的认可。07 年的街区外装饰主要采用户外涂料粉刷,耐久性较差,四五年之后就出现剥落、掉色等问题。也正是因为这个问题,让街区改造极速掉头,在定位上完全舍弃了之前亮丽多彩的蒙元文化,选择了明清灰砖。面对这样的取舍,作者提出质疑之声,认为问题的存在不在于文化色彩定位的错误,而是操作实践与技术水平的问题。一个具有历史文化标志性的街区建设蕴含自身生长的规律和潜在要求,不能靠决策者的主观认为和时下流行趋势作为指导,而是应尊重历史渊源和历史脉络。反思大南街最核心的文化价值,绝不是明清时期的山西建筑文化,如今舍本逐末的短期表现工程,失去的民族独特性。目前街区的色彩沉稳有余,本色不足,当地居民对这样的灰色调没有丝毫的认同感,无法唤起他们的集体潜意识的共鸣,因为呼和浩特本不能是山西的另一种复制。
 
二、尚民族之“色”,是民族地区城市建设的有效手段
   尚色习俗原本是宗教学和文化人类学中的,尚色习俗是一个民族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个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特有文化元素与符号表达。蒙古族在其日常生活中崇尚白色、蓝色、红色和金色,这些颜色除了出现在美术作品、日常生活器物与服饰以及传统建筑蒙古包上之外,也反映在城市建筑的色彩上。
1、唤起当地民众集体潜意识的色彩认可
   蒙古建筑物上颜色复杂多样,色彩的意义远远超出了装饰艺术形式美的含义,也是集体潜意识的显性表达,是蒙古历史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2007年改造,文化定位为蒙元、蒙藏风格,色彩绚丽,遵从了大南街历史渊源。大南街过去是以大召寺为核心的召庙聚集区,蕴含着蒙古族地区宗教文化与寺庙民俗文化。大南街临街建筑外立面大量采用了绛红色与绛黄色,这两种颜色均是藏传佛教喇嘛教
格鲁派的特有色彩,红黄两色代表崇高、代表圣洁、代表信仰,是僧人和信众尊崇的颜色。绛红色是僧人僧服的颜色,也应用于一些宫殿、寺庙的神殿上,这种红色是一种绛红色,类似砖红色。改造中色彩对比整体比较强烈,在色彩上追溯历史记忆,唤起民众的共鸣。街区建筑装饰除了应用了宗教色彩之外,还充分兼顾了满、蒙、藏三民族的民族色彩,比如考虑到蒙古族最为强盛的时期是元朝,蒙元风格中大帐中的红、金等色彩也被采纳;象征“腾格理”的蓝色和白色也是改造中的重要基本色。这些色彩都属于民族特有的色彩,色彩的响亮对比关系也是民族独特的审美取向,这些色彩的应用曾为呼和浩特赢得“亮丽内蒙古”的美誉。而如今的大南街街区改造缺因为技术的问题舍弃了思想之根基,与许多旅游地区一样大兴明清建筑复原,丢弃了内蒙古地区长久以来的绚丽色彩遗产,否定了环境色彩源头与连续性,割裂了人们与城市记忆共鸣的某种可能,实属可惜。
 
图 3 2017 年兴盛街街景
 
2、民族城市成长的“色”脉基因
   色彩是民族文化传承与发展中最具生命力的文化基因。一个民族的历史、政治或者宗教影响下的民族色彩是很难完全消失的。它含蓄的隐含在民族的服饰、图案、建筑等方方面面。近几年,民族地区一直高喊建设民族特色城市口号,挖掘民族传统色彩无疑是一条可行的探索之路。将民族色彩基因植入现代城市建设,将极大的增强民族城市的生命力和吸引力。对于内蒙古地区城市,特别是呼和浩特市历史街区建设,民族色彩“脉络”是色彩建设的骨骼支撑,在城建中绝不能被舍弃。比如蒙古人尊崇和喜欢基本色彩中的白、蓝 ( 青 )、红等颜色,都应融入城市建设中去。在蒙古审美去取向中,白色是最美好、最吉祥的颜色之一;蓝色(蒙古语称“呼和”)是永恒、坚贞和忠诚的代表,呼和浩特就是蓝色的城的意思,也叫青城;而红色,则由于蒙古族崇拜火而代表着神圣与希望,红色就经常出现在召庙的柱子和彩画中。这些绚丽多彩的民族建筑色彩,成为城市建设用色的天然素材库。
3、探寻科学的环境色彩研究方法
   色彩研究不仅仅是人文历史或美学意义上的,也是自然地理意义上的。环境色彩研究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开展,其方法也更多元。如美国的孟塞尔色彩系统、日本的 pccs 色彩体系、德国的奥斯瓦尔德色彩体系等,研究环境色彩的色彩地理学等方法论等,都是国际上比较科学的色彩研究思想。这些研究理论在内蒙古地区还未见采用,这也与目前色彩建设的重视程度不足有直接关系。
   内蒙古地区自然界有着非常丰富的色彩和色调组合,它们促进了建筑物与周围环境的有机联系和统一,因此,建筑物的外表面也是多彩的。科学的色彩理论与色彩采集为地区色彩形成提供了分析方法。比如大南街召庙建筑为什么会采用浓度较高的艳丽色彩,这与当地强光照气候条件有关。强光照容易导致建筑物色彩消褪,为避免色彩消失,多彩用浓度较高的色彩,同时,也由于强光照射后不免会出现褪色问题,自然而然地形成了色阶。这一民族建筑用色现象的出现,其实正是色彩地理学理论的核心原理,即自然环境因素中对色彩影响较大的是当地的地理环境、气候条件、地方材料等,它们是城市地理色彩的体现。
   利用色彩地理学等科学方法,更便于我们梳理民族环境色彩的成因及表征。
 
三、结语
   2007 年与 2017 年的两次历史街区改造,在民生、城建、街区规划等方面的成绩是有目共睹的,政府的大力投入及各个领域的配合,为呼和浩特市玉泉区建设提升了一个台阶,极大的改善了人民生活条件与生活环境,也重塑了呼和浩特民族形象,打出特色名片。面对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发现地区设计水平及文化发掘再利用的综合能力依然薄弱,与国外、国内文化大省存在不小的差距。
   在历史街区环境营造方面,环境色彩是一块不容忽视的重要研究领域,也需要具有前瞻性和理论性的色彩规划。在规划的前提下,避免短期内的犹豫与反复,在总规的指导下,坚持民族特色这一基本思想,改进方式方法、提高建设水平,而不是肆意颠覆建设思路。作者看来,2007 年街区色彩的“亮丽”定位遵从民族“尚色传统”,并没有错,不应完全否定,如果说有不足,那就是需要更加谨慎、细致的深入工作。
 
参考文献:
[1] 图娅《蒙古古代建筑艺术中的色调》[J],蒙古学资率卜与情报,1990 年,25-26 页
[2] 李天,周晶《尚色习俗对蒙古族城市建筑色彩的影响研究——以蒙古国乌兰巴托为例 [J],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 ( 社会科学版 ),2012 年12 月,58-60 页
[3] 谢丽堃《呼和浩特市大召历史街区保护与改造设计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7 年,32-35页
 
作者简介:
李楠,女,1980 年 7月,内蒙古工业大学建筑学院,副教授,研究领域:室内外环境设计、地域建筑环境色彩。

 


首页 上一页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感动 同情 无聊 愤怒 搞笑 难过 高兴 路过
【字体: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论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