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学科边界,融科普美育新篇章——《科技与艺术》杂志创刊首发会在北京举行
跨学科边界,融科普美育新篇章
《科技与艺术》杂志创刊首发会议在北京举行
2025年7月11日下午;
《科技与艺术》杂志创刊论坛,由中国学院奖组织委员会主办,《科技与艺术》杂志学部委员会承办。创刊旨在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学与艺术”融合的指示精神。首发会在北京西黄城根21号产业园隆重举行。
出席会议线下的教授、专家、学者有中国学院奖组织委员会秘书长、王易教授、北京大学教授、软件与微电子学院首任院长陈钟,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信息中心原主任高勘教授、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副总工程师肖云、中央美术学院教授、美术馆馆长、北京理工大学教授、设计与艺术学院靳军院长,北京工业大学教授、设计与艺术学院邹锋院长,中央戏剧学院教授、《戏剧》杂志执行总编夏波,中央音乐学院教授音乐学系原主任安平,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城市学院苏海江副书记,中国化妆品科学杂志社社长副编审程伟、中国学院奖组织委员会副秘书长、重庆市石柱县文旅局副局长唐宏伟,北京电影学院教授孙立军(原副院长)代表沈永亮;
网络线上30多所院校与研究单位出席会议。法国巴黎高等美术学院教授托尼布朗、北京电影学院教授、动画学院李剑平(原院长),中国传媒大学教授、动画与数字艺术学院张骏(原副院长),上海大学教授仲星明、西南大学教授董小玉、辽宁美术家协会动漫艺术委员会主任刘克军、人民美术出版社邹依庆处长、四川音乐学院成都美术学院教授高中立、鲁迅美术学院教授陈峰、天津工业大学教授李鉄、北京师范大学教授陶雯、郑州轻工业大学教授蒋浩、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陈可槑教授、北京电影学院老师顾启军、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王之刚、中国传媒大学动画与数字艺术学院教授黄心渊党委书记、成都大学东盟学院教授钟远波、中国戏曲学院教授张立等,以及四川美术学院、南京艺术学院、首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北京印刷学院、上海出版印刷高等学校、长春光华学院电影学院、西安广东技术师范大学、欧亚学院艾德艺术设计学院、《工业设计》杂志、《油画》杂志、《四川戏剧》杂志、大同市美术馆、泰国正大管理学院等单位在线发言与祝贺!共同见证《科技与艺术》杂志的正式创刊发行。并围绕“科技与艺术融合发展的路径与愿景”展开深入研讨。
会议由王易教授(中国科教电影电视协会教育与培训委员会主任)主持,《科技与艺术》杂志总编、北京大学软件与微电子学院原院长陈钟教授在会上发表主旨讲话,系统阐释了杂志的创刊背景与时代使命。
陈钟教授指出,《科技与艺术》杂志创刊旨在推动科技与艺术的深度融合,探索跨学科创新发展的新范式。杂志将立足中国,关注博物馆非遗数字化、AI艺术创作等热点议题,力求从中国实践中提炼具有全球参考价值的理论路径,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东方智慧。
创刊会,集结了多位科技与艺术交叉领域的领军人物,既有人工智能、数字建模、教育科技等前沿领域的科技专家,也有美术、设计、戏剧、音乐等多元艺术门类的代表性学者。其中肖云教授、靳军教授、邹锋教授、夏波教授、安平教授、苏海江教授等嘉宾均发表精彩演讲,围绕“科技如何赋能艺术”“AI时代的创作伦理”“科技艺术教育的路径”“青年学者托举机制”“青年企业家创业孵化机制”等议题分享独到见解。
会议专题发言环节,北京电影学院动画学院原院长李剑平教授提出,“科技并非艺术的工具,而是可以与艺术本体共同构建新的表达逻辑。”他强调动画作为融合艺术与技术的典型代表,应成为新文科建设的关键抓手。张骏教授在线分享了国外数字艺术作品并做了介绍。
来自行业一线的代表也带来了务实视角。仲星明教授、中国化妆品科学杂志社董事长程伟、重庆市石柱县文旅局副局长唐宏伟、则从产业实践角度探讨了科技艺术融合在地方文旅开发、科技园区孵化、艺术乡建、AI教育等领域的现实路径。
值得关注的是,会议发布了《科技与艺术》杂志的办刊宗旨与未来规划。该刊定位为国际化交叉学科核心期刊,涵盖人工智能艺术、数字媒体艺术、科技哲学与文化、教育技术等领域内容,致力于打造中国科技与艺术融合发展的权威智库与学术平台。杂志未来将与各大高校及研究机构合作设立专题研究板块,打造青年学者孵化机制,并推动研究成果的产业转化与国际传播。
《科技与艺术》杂志的诞生不仅标志着我国在跨学科融合领域迈出关键一步,呼应了新文科、新工科背景下的教育理念。
作为服务中国教育“新文理科建设”的重要载体,杂志将为高校教师、博士生,本科硕士生的学术论文发展追踪提供了索源印记。为跨界从业者提供理论支持与平台资源,助力科技与艺术深度融合的创新生态构建。
此外,会议还提出推动“科技+艺术”助力乡村振兴的多项举措。如与地方政府合作打造特色文化艺术小镇;在乡镇县设立学生产业实践基地及文创园区,激发青年艺术家和技术人才的下沉活力;借助AI影像、数字装置等手段推动乡土文化的创新表达。这些举措被认为是实现“文化反哺科技、科技反哺文化”的有力实践。
在国际合作方面,《科技与艺术》杂志也规划启动一系列全球性学术与艺术交流项目。将举办国际科技艺术双年展、古典与科技展与欧洲数字艺术实验室建立合作机制,鼓励不同文明互鉴,推动中国科技艺术表达面向世界。
首发会,不仅是一场高水平的学术聚会,更是一次学科共振与思想交融的文化事件。它向社会传递出一个清晰信号:在人工智能、大数据、虚拟现实等新技术持续演进的时代背景下,科技与艺术的深度融合已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通过《科技与艺术》这一全新平台,中国将为全球提供融合创新的新方案与东方智慧的新表达。
《科技与艺术》杂志总编、北大教授陈钟 :本刊将做好青年学者托举机制为青年企业家创业孵化做好服务。
北京工业大学教授设计与艺术学院院长邹锋:刊物聚焦AI技术发展,关注当代工业文明发展的结晶。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信息中心原主任高勘教授:《科技与艺术》杂志是新时代、新质生产力的学术文化载体。
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副总工程师肖云 :科技之美求真!艺术之美求善!人类文明生活会更好!
中央美术学院、北京理工大学教授靳军:科技与艺术融合是教育发展的风向标。
中央音乐学院教授安平:音乐与各艺术专业的融合才更有价值!
中央戏剧学院教授、《戏剧》杂志执行总编夏波:艺术专业发展必须要有理论支撑,才能走得更远,合作办好国际文明的学术期刊。
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城市学院副书记苏海江:我们将提供优质学术资源,共同建设高质的学术期刊。
中国化妆品科学杂志社社长副编审程伟:介绍杂志诞生及法律依据,期待各单位专家支持。感谢大家的支持!共同打造国际一流学刊。
中国学院奖组织委员会副秘书长、重庆市石柱县文旅局副局长唐宏伟:要用“科技与艺术”温暖乡村生活!才能乡村振兴。
北京电影学院教授(原副院长)孙立军:电影电视、动画、摄影要以AI技术为契机赋能各艺术专业。本杂志发展要作为学术行业标准的依据和智慧库。
中国学院奖组织委员会秘书长王易教授:我们全力打造国际一流期刊,为师生们提供学术追踪溯源的文化载体,为中国的科普美育、科技创新做好服务工作。在互联网数据存储、电子传播提供保障。
☆ 掠影花絮 ☆
《科技与艺术》设立四大栏目
(一)华章琅悦: 聚焦科技与艺术交叉领域的深度探索,征集兼具思想性与实践性的优质成果论文,涵盖航天、科技应用等前沿议题,体现“科技赋能人文”的核心价值,为跨学科创新提供理论与实践参考。
(二)文明御览: 围绕多元文明传承与创新展开,传统文化、艺术流派、学术思想等相关研究,挖掘文明内涵中的科技与艺术融合基因,助力中外博物馆艺术比较、文化传承与跨文明互鉴。
(三)人文色域: 以艺术创作与教育实践作品为核心,提供经典艺术欣赏、摄影图片艺术、AI艺术、艺术教育创作文旅景观等图片内容,推动科技与艺术在创作、文旅场景作品中的实践理论。
(四)论文玺鉴: 面向高校师生及研究者,专业学术论文,涵盖美术、电影电视、影视研究、设计学、音乐学、舞美、电竞、游戏、动画、美学理论、戏曲核心素养、技术与美学融合应用等,为青年学者提供学术成果展示与孵化平台,支撑跨学科理论创新。
欢迎大家踊跃投稿!
* 投稿邮箱:ccacnet@vip.163.com
* QQ咨询:2920484195、15652728852
* 订购热线: 13810841395
* 商务合作:13301294211
![]() |
![]() |
![]() |
![]() |
![]() |
![]() |
![]() |
![]() |
感动 | 同情 | 无聊 | 愤怒 | 搞笑 | 难过 | 高兴 | 路过 |
- 上一篇:“中国学院奖”同俄罗斯柴可夫斯基音乐学…
- 下一篇:没有了!
相关文章
-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