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中国学院奖>> >> >>正文内容

第03期2019年《流行色》总第392期

 

从《说文 》 服饰类汉字透视中国古代服装面料

 

吴晓璞(江西服装学院,江西 南昌 330201)

 

摘  要:《说文解字》(以下简称《说文》)是我国首部按部首编排的字典,不仅分析汉字的结构,还对汉字形、义之间的关系进行解释,是一部珍贵的汉字文献资料。《说文》的内容反映了多彩的中国古代社会生活。本文以《说文》服饰类汉字为研究对象,通过对与面料相关的服饰类汉字归类分析,透视我国古代服装面料。

关键词:《说文》;服饰类汉字;中国古代;服装面料

 

   衣食住行,衣为首。中国有“衣冠王国”之称,为了防寒避暑,旧石器时期,我们的先祖便开始用树叶藤条、鸟羽兽皮制作简单的服饰来遮身蔽体。新石器到来后,先祖们开始使用简单打磨的石器和骨针将各类兽皮缝合,制成早期的服装。据考古发现和古籍记载,最早被古人用作服装面料的是动物的毛皮;之后又利用植物纤维纺纱织成布料,作为服装面料;后来又发明了养蚕缫丝,丝绸成为了新的服装面料。《说文》中有大量的与面料相关的服饰类汉字。但值得一提的是,棉布虽然是我国古代重要的服装面料,但棉花是在宋朝以后从南洋引进中国,所以《说文》中没有与“棉”相关的汉字。

   一《说文》与面料相关的服饰类汉字概况

   《说文》中与面料相关的服饰类部首字分别有:糸部、革部、黹部、麻部、帛部、裘部。其中:糸部,正文249字,重文31字,新附8字,与服饰无关有53字;革部,正文59字,重文1字,新附4字,与服饰无关有43字;巾部,正文62字,重文8字,与服饰无关有44字;麻部,正文4字,与服饰无关有1字;帛部,正文2字;裘部,正文2字,重文1字。从以上与面料有关的服饰类汉字的详细分类可以看出:我国古代社会已经对“服装面料”有了十分深入的观察和研究。

   二根据《说文》对古代服装面料分类

   根据面料的不同材质,《说文》中与面料有关的服饰类汉字可以分为三类:动物皮毛类、动物纤维类和植物纤维类。

   1.”“部的动物皮毛类

   《韩非子·五蠹》记载:“古者丈夫不耕,草木之实足食也;妇人不织,禽兽之皮足衣也。”《后汉书·與服志》记载:“上古穴居而野处,衣毛而冒皮,未有制度。”可见,最早人类是以兽皮作为服装材料,制衣而服的。古人将动物毛皮缝制的衣物统称为“裘”。《说文·裘部》:“裘,皮衣也。从衣,象形。”字形为“”,是一个带毛皮衣的形象。“裘”是毛皮衣服的统称。可以制衣的毛皮有狐狸皮、貂皮、羊皮、狗皮等。

   为了扩大毛皮的使用价值,人们又发明了一项新的制衣技术,就是把兽皮上的毛清除,将皮加工,制成革。加工的过程叫做“鞣”,就是将皮软化。《说文·革部》:“革,兽皮治去其毛,革更之。”字形为“”或“”,表示手持工具除去兽皮上的兽毛。先秦时,还有专门去毛制革的工人。《说文》中,“革”部汉字都与革相关,或为制革之方法、或为革制成之帽饰、鞋饰、车马饰等。比如:《说文·革部》中“軸”,就是柔革的方法。

   制作皮革需要将皮上的毛剔除。清除下来的毛可以捻成毛线,然后织成毛衣。用毛直接捻成的线韧度很差,古人将麻纤维混入,这样就增加了毛线的韧度。《说文·衣部》:“褐,編枲韤。一曰粗衣。”就是指用兽毛或粗麻织的衣服。这种布料十分粗糙,穿着者都是穷苦的劳动人民。

   另外,《说文·衣部》:“表,上衣也。从衣从毛。古者衣裘,以毛为表。”字形为“”,象形字,象兽毛朝外的皮衣。可见,古昔时代人们穿裘衣一般将毛皮带毛的一面朝向外面。

   2.”“部的动物纤维类

   大量考古发现证明,中国人在距今5000年前就开始养蚕并用蚕丝进行纺织了。丝绸是继兽皮之后的服装面料。《诗经·七月》有记载,“七月流火,八月萑苇。蚕月条桑,取彼斧斯,以伐远扬,骑彼女桑。七月鸣橘,八月载绩,载玄载黄,我朱孔阳,为公子裳。”这一段详细描写了古代劳动人民从养蚕到生产丝绸的全过程。

   《说文·糸部》:“糸,细丝也。象束丝之形。”字形为“”,象单根卷曲的蚕丝。《说文》许多“糸”部汉字都与纺织程序、丝的种类、丝的状态相关。比如:反映缫丝、练丝、纺织等加工过程的:“缫,绎茧为丝也”“绎,抽丝也”“缚,束也”“纺,纺丝也”“约,缠束也”“繀,著丝于莩车也”等。反映丝的不同种类的:“糸,细丝也”“纥,丝下也”“绪,丝端也”“绡,生丝也”等。描写丝的状态的:“继,续也”“续,连也”“緈,直也”“缠,绕也”“辫,交也”“缩,乱也”“缔,结不解也”“缱绻,不相离也”等。

   纺织加工后的丝便是用于裁剪衣服的丝绸。《说文·糸部》中“织,布帛之总名。”字形“”,制作布帛丝品的工艺总称。《说文·帛部》:“帛,繒也。”字形为“”,白色的丝绸。这些初步加工而成的丝绸后期通过各种手段加工,便具有不同的颜色、质地和图案,比如:“纨,素也。”纹路细密的白色丝织品;“缣,并丝绪也。”双丝织成的细绢,古时多用作赏赐酬谢之物,亦用作货币或纸张;“緭,缯也。”;“缯,帛也。”;“绨,厚缯也。”一种粗厚平滑而有光泽的丝织品;“缦,缯无文也。”没有花纹的丝织品;“紬,大丝绪也。”“大丝缯即左闵二传所谓大帛之冠。”一种比常丝粗的丝织品。“黼,白与黑相次文”古代礼服上所绘、绣的黑白相间如形的花纹。“黻,黑与青相次文。”古代礼服上绣的黑与青相间如形的花纹。此外,《说文·金部》:“锦,襄邑织文。”是一种多有美丽图案的精致丝织品,是直接在纺织过程中就织成了美丽的图案,所以“锦”是丝绸中的精品。《墨子·公输》中:“舍其锦绣,邻有短褐,而欲窃之。”

   透过《说文》中的这些汉字,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我国古代先民们在服饰上的聪明才智以及当时高度发达的丝织业。正是丝织业的高度发达,成就了著名的“丝绸之路”,使中华民族为全人类做出了伟大的贡献,而中国也被全世界赞誉为“东方丝国”。

   3.”“”“部的植物纤维类

   据考古发现,早在七八千年的仰韶文化遗址中就出土了纺轮、刀杼等纺织用具。这些就是用来纺麻的。麻是古代劳动人民在生产实践中发现并加以利用的。从最初的采摘野麻,到专门种植麻用来纺织,古人一步步将麻纺织完善,使麻布成为古代劳动人民主要的服装面料。《盐铁论·散不足》中记载:“古者庶人耋老而后衣丝,其余则麻枲而已,顾命曰而衣。”麻布是百姓的常服,所以百姓被叫做“布衣”。

   《说文·麻部》:“与林同。人所治,在屋下。”清段玉裁《说文解字注·麻部》:“麻,枲也。麻与枲互训,皆兼苴麻、牡麻言之。”麻,与“”相同,是人所加工的纤维,因此“”在屋下。麻布是比丝帛低一等级的服装面料,价钱低廉,结实耐用,所以麻布成为广大劳动人民喜爱的服装面料。还有一种用来织布的蔓生植物“葛”。葛织出来的布料要比麻布透气,故一般用来制作夏衣或蚊帐,所以葛布也叫“夏布”。

   《说文·糸部》和《说文·巾部》中有许多与织物纤维布料相关的汉字:“絺,细葛也。”“绤,粗葛也。”“纑,布缕也。” 经脱胶分纺绩的麻缕。“繐,细疏布也。”古代多用作丧服。“绋,乱系也。”段玉裁认为,系乃麻也,即乱麻,可以装衣,可以燃火,可以辑之为索。“絟,细布也。”细麻纺织而成的布料。“缪,枲之十絜也。”麻十束为缪。“絜,麻一耑也。”指一束麻。“紵,栽属。细者为給,粗者为舒。”苎麻纤维织成的布。“绸,缪也。”薄而软的丝织品。“幏,南郡蛮夷賨布。”古代西南地区少数民族所织的一种布料。“帤,巾帮也。一曰幣巾。”破旧的脏布。

   《说文》中,与植物纤维相关布料的汉字如此之多,可见麻、葛等一类植物纤维纺织而成的布料是广大劳动人民生活中极其重要、不可替代的服装面料。

   结语

   服装面料作为服饰的基础,是传统服饰文化的重要部分,不仅承载着我国古代的传统文化,还极大地体现了中华民族的聪明智慧和审美情趣。笔者将《说文》中与面料有关的服饰类汉字将古代服装面料分为三类:动物皮毛类、动物纤维类、植物纤维类,通过分析,展现了中国汉朝以前服装面料的基本情况,也展现了当时人们生活的相关情况。

 

参考文献:

[1] (汉)许慎撰,(宋)徐铉校订.说文解字[M].北京:中华书局,1963(2001重印).

[2] 段玉裁.说文解字注[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2.

[3] 王宁,谢栋元,刘芳.《说文解字》与中国古代文化[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2000.

[4] 王石天.试论古代中国的衣料[J].玉林师范学院学报,2001(4).

[5] 姚昀菁,王瑾.从《说文》“衣”部字看古代服饰文化[J].中国教师,2008(76).

[6] 冯丽娟.《说文》中服饰类汉字的文化透视[D].太原:山西大学,2011.

 

作者简介:吴晓璞(1987—),男,硕士,江西服装学院发展规划处讲师,研究方向:汉语言及中国文化。

 

 


首页 上一页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感动 同情 无聊 愤怒 搞笑 难过 高兴 路过
【字体: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论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