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中国学院奖>> >> >>正文内容

第03期2019年《流行色》总第392期

 

公共艺术在黑龙江少数民族旅游文化发展中的建构

 

刘 岩(大庆师范学院,黑龙江 大庆 163000)

 

摘  要:黑龙江地域有丰富的少数民族文化资源,大力发展旅游产业意味着经济效益的提升和城市品牌形象的树立,是城市经济转型发展的新引擎。公共艺术是少数民族地域的思想体现和精神财富,是一种文化形态和城市成熟发展的标志。在黑龙江少数民族地域建构风格迥异的公共艺术文化,通过公共艺术体现本民族地域性文化价值取向、传统观念、生活习惯、宗教文化信仰、民间艺术传统,促进特色旅游文化发展。

关键词:黑龙江;少数民族文化;公共艺术;旅游

 

   随着我国城市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精神需求和文化渴望的高涨使旅游出行呈现常态化趋势,发展旅游产业意味着经济效益的提升和城市品牌形象的树立。黑龙江地域少数民族数量众多,民族文化丰富多彩,拥有大量少数民族文化资源优势及政策法规优势的少数民族地域逐渐成为旅游热点。实施文化少数民族文化资源整合,在少数民族原居的城市或乡村展示不同少数民族文化的公共艺术,体现本民族地域性文化价值取向、传统观念、生活习惯、宗教文化信仰、民间艺术等传统。在公共艺术构建中做好民族文化的传承和遗留保护措施,在积极的意义上表达了地域特征与文化价值观,体现着城市认同感与自豪感,提升了旅游文化的品质,塑造旅游地的特色形象,是对文化的传承和保护,更是黑龙江省经济转型发展的新引擎。

   一、公共艺术成为精神象征

   公共艺术是城市的思想体现和精神财富,是一种文化的形态和城市成熟发展的标志。公共艺术是世界范畴的文化艺术,在全球很多国家都有明确的体现,许多城市公共艺术成为国家和地区的文化特质和精神象征,这体现了公共艺术的趋同性。例如丹麦哥本哈根市中心长堤公园美人鱼铜像是丹麦的象征;美国纽约市哈德逊河口附近的自由女神像作为美国的象征,是美国和法国人民友谊的象征,表达美国人民争取民主、自由的崇高理想;世界著名建筑埃菲尔铁塔位于法国巴黎的战神广场,是法国文化的象征。这些城市公共艺术在所在城市和国家树立精神象征,同时整个民族的文化精神得到了丰富,对于城市文化的发展有着良性的关键作用。在黑龙江少数民族地区的蒙古包、图腾设施以及城市公共艺术的少数民族图案、具有区域民族特色的城市雕塑、少数民族特色景观都体现着该区域少数民族的特点和历史文化。

   二、公共艺术融合地域文化观念

   在固定地域长期生活的原生居民,在各自生活和劳动中形成了突出的地方特色,包含本地居民的文化价值取向、观念、生活习惯等。自然环境地区所处位置以及特殊的地理影响形成有差异的自然景观,比如我国南北生态景观的差异。人文环境在一定程度上受自然环境的影响,生活在这一地域的居民在自然环境的影响下,形成了与之相关的人文特色,包含生活方式和习惯。生存环境是由生活在本地区的原有居民组成,他们形成丰富的自我环境,体现在信息传播方式、居民交流方式和生活态度等方面。物质与非物质的形态共同组成了地域特色,经过历史的发展、沉淀以及演绎,形成了经典的集萃,经过艺术家研究和创造,将它们安置在城市公共环境,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公共艺术。

   三、公共艺术构建旅游文化特色

   随着城市公共艺术建设主题明确,注重体现地域性民族特征,使其能够承载民族文化内涵和精神,吸引旅游者去探寻该少数民族独有的公共艺术民族文化展示,体会民族生活方式、宗教信仰和民间文化传统,促进了以汉族为主体,融合着鄂温克、赫哲、达斡尔、鄂伦春、锡伯、满、蒙、回、朝鲜等少数民族的黑龙江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继承和弘扬黑龙江地域优秀的古代传统文化,保留鲜明的渔猎、耕牧,质朴、勤劳、勇武、剽悍民族传统特色。少数民族文化以其强烈的文化特色吸引着游客,带动着旅游经济地带的文化发展,这也成为黑龙江旅游发展新的经济增长点。

   少数民族分布区文化交融,各种公共艺术形式均有各自特色;传统文化在少数民族中有极好的传承性,公共艺术形式保持较好;民俗和地域文化融入公共艺术的类型多样且独具特色;民族分布上表现出“大分散,小聚居”的特点,为少数民族特色旅游开展创造基础。在公共艺术地展示饮食、服饰、互动活动等方面,展示极具特色的北方少数民族文化,气息浓郁、旅游特色鲜明,较强地吸引旅游者的兴趣。旅游的发展加速了少数民族文化与其他文化的融合和同化,也为黑龙江地域少数民族地区的文化带来了各种影响。

   四、公共艺术促进民族文化传承对策

  在开发和传承黑龙江地域少数民族旅游文化时,要提高少数民族地区公共艺术的特色底蕴,深入剖析本地的公共艺术文化的特点。主管部门要重视地域性公共艺术的民族化建设,加强民族历史、文化的学习,为民族文化自觉意识的提高提供条件,传承和弘扬本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中国针对民族文化资源保护的法律法规范围只局限在民族语言文字、少量民族文物等方面,对历史的公共艺术遗迹的修复和遗存保护、图腾形式、传统生产工具、手工艺术、具有民族特色的建筑和文化展示等相对应的保护法规还没有出台;因此建立民族文化保护机构和制度,健全民族文化资源保护的法律法规迫在眉睫。

   在大数据时代,引进先进的现代技术手段对少数民族公共艺术、生活方式、习俗、宗教信仰等采取系统、完整的记录和保留。在记录时要特别重视对当地原始居民的采访,这些记录将是不可多得的文化“遗存”,将民族的特色更好更完整地记录和展现给游客,这是未来少数民族旅游资源开发的重要的文化依据。在新技术条件下,运用装置艺术、影像艺术、光电艺术、新材料艺术等拓展旅游区公共艺术空间和展示形式 ,丰富传统视觉样式,给艺术家提供无限的表达空间,让他们可以利用大量的科技手段综合各种材料来表达自己的观点,使人的视觉、听觉、触觉都得到满足。新媒体成为旅游区公共艺术富有生命力和创造力的新的互动形式。

   在少数民族集中地域建立如江县街津口民族乡赫哲族民族博物馆等小规模的民族文化博物馆,精心收藏整理与本民族有关的服饰、生产工具、家居生活用品、民族工艺品、图腾纹理及各种民族历史遗存物等,将少数民族地区的民族文化内容渗透到公共艺术构建中,通过公共艺术构建体现该民族文化特色和历史渊源。如赫哲族服饰、鱼皮画文化、渔猎文化等作为赫哲族特色文化,加强原居民在游客心中的印象,并作为一种有效的途径宣传和传承了赫哲族的文化,以公共艺术的展示形式保护民族文化。保护少数民族文化历史和特色传承,发展少数民族旅游产业,让游客认知和体会当地的少数民族文化特色和趣味,增强原居民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荣耀感。

   总之,通过发掘黑龙江少数民族文化特色,构建整合公共艺术文化,使少数民族的文化对旅游产业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旅游产业的发展和民族文化的保留是至关重要的,公共艺术在黑龙江少数民族旅游文化中的建构促进了旅游资源的开发,塑造了旅游地形象特色,成为新形势下东北地区城市转型和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

 

参考文献:

[1] 张杰,周吉娜.黑龙江少数民族地区旅游文化保护对策研究[J].商业经济,2010(10):10-11+43..

[2] 吴笛.城市公共艺术的地域特征探讨[J].美与时代(城市版),2016(04):51-52.

[3] 杨硕.中国城市公共艺术发展现状研究[J].美与时代(城市版),2017(10):61-62.

[4] 黄萍,甘小龙,王敏.少数民族旅游经济发展研究[J].福建质量管理,2017(13):47.

[5] 刘圆圆,申晓辉.对建筑与雕塑的几点思考[J].山西建筑,2009,35(17):18-19.

[6] 李佳滨.全媒体时代下黑龙江省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播研究[D].哈尔滨:哈尔滨师范大学,2015.

[7] 王娇.城市中移动与移动空间中的公共艺术实践[D].杭州:中国美术学院,2018.

 

项目成果:本文系黑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规划扶持共建项目“旅游背景下黑龙江少数民族文化展示研究”研究成果(编号18YSE592)。

作者简介:刘岩(1971—),男,硕士,副教授,大庆师范学院美术与设计学院环境设计系主任,研究方向:环境设计。

 

 


首页 上一页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感动 同情 无聊 愤怒 搞笑 难过 高兴 路过
【字体: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论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内容